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翻译阐释 --- 第五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珠海召开

发布者:田娟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336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贾伟)2019年12月1日—2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译协社科翻译委员会、暨南大学联合举办,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暨南大学副校长刘洁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杨雪冬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深圳大学等3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翻译学院院长赵友斌主持。

  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翻译阐释”,目的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的多语种翻译和传播,就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献对外翻译和推动国际话语权建设进行多学科研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刘洁生代表暨南大学向第五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盼望本次研究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取得丰硕成果。为做好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发挥文献翻译在国际话语权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支撑,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陈法春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社会美好家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彰显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翻译工作者理应用研究如何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这一中国方案,传播好这一中国强音,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多边合作共赢和民心相通做出应有贡献。

  杨雪冬指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在翻译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深情憧憬、深刻阐述,努力在翻译中体现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民心想通、思想共享的理念和原则。我们在坚持基本政治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着力提高译文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传播力。我们从“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出发,把重要概念术语的翻译作为翻译的关键抓手,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基础性要素支撑。

  本届论坛下设四个专题议题,分别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阐释与传播、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角度,为进一步发挥新时代中央文献翻译在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

  据悉,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已经翻译成英文、法文出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论文集共收录文章近60篇。从本届论坛开始,举行优秀论文评选,以鼓励在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事业中取得成绩的中青年译者和研究者。

  该论坛创办于2015年,旨在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为中央文献翻译和传播搭建研讨对话、交流合作和成果发布平台。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