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张保红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发布者:翻译学院开发发布时间:2024-01-09浏览次数:52

12月15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张保红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翻译知识系列讲座,主题为“译艺谈:从经验感性到认知理性”。讲座由暨南大学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课程教研室承办、主管教学副院长陈毅平教授主持,共1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首先,陈毅平介绍了张保红教授的个人履历和学术成果,并代表师生对张保红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中,张保红教授首先提到了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在新时代新科技趋势的变化,引出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文学翻译对做好翻译实践与研究大有帮助,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学翻译能力的培养。张教授深入剖析了翻译艺术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其在经验感性和认知理性方面的特点他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对翻译艺术的学习和感悟: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合零为整,艺术综合;追求审美艺术效果最大化;提倡兼容审美观;我译我研究,我译我追求,我译我自己。张教授强调翻译应具备听说读写译析六项技能,并以童庆炳的文本结构三分法(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为例,解释了翻译中的细节处理,并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为例,探究如何化整为零,着重于音节数、轻重音、押韵等形成的音韵美以及行数和语序的变化,品味原文的选词内核以及习语句法的化用,从听、看、想三个角度综合鉴赏,通过分析余光中译文《书》中体现出的字数控制、句间停顿、押韵等方法来实现合零为整。其次,张教授详细解析了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包括忠实、通顺、美,并通过对Francis Bacon的《Of Studies》翻译对比与分析,展示了如何最大化翻译的审美效果。最后,张教授提倡兼容审美观,我译我研究,我译我追求,我译我自己,强调译者应持续研究和探索自我风格,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追求。

问答环节中,张保红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对于翻译竞赛文学文本减少、文学碎片化阅读以及文学翻译审美忠实性的问题,也对大家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讲座现场)

  

最后,陈毅平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对张保红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此次讲座可谓是一顿“翻译大餐”。指出教授对翻译艺术的深刻见解对我院师生极具启发性,并鼓励大家广泛阅读涉猎,将文化艺术知识运用到翻译中,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他也指出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精神荒芜、灵魂无处寄托的现象,鼓励大家为文学留一片心田,避免功利化学习,把“无用之学”化为“大道之用”。


 

嘉宾简介:

张保红,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翻译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翻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翻译界》杂志编委。

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三届“师德标兵”。2005年美国内华达大学、西东大学短期进修学习,2014年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跨艺术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4项。在《中国翻译》等学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等4部,译著《文学》(汉译英)等3部,编著《文学翻译》(第二版)教材1部,在《译丛》(Renditions)等期刊发表英汉互译作品若干。

 

文字:张量、童伊颖

图片:杨宗琳

初审:欧阳垚

复审:陈毅平、田娟

终审:梁瑞清、邓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