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思政第一课——翻译中国,走向世界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

发布者:邓永忠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12

3月19日上午,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梁瑞清教授以“翻译中国,走向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为题,面向我院2023级全体同学讲授本学期思政第一课。

梁瑞清首先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阐述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梁瑞清强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重要的对外传播工作,也应该成为当代译者的政治自觉和文化使命。

梁瑞清指出,翻译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翻译,但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关键在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梁瑞清通过实例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翻译在中西文明交流和互鉴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使得国家翻译战略的重点逐渐从“翻译世界”转变为“翻译中国”,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翻译世界,恰恰相反,我们依然需要了解世界,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翻译中国作为传播中国声音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其目的也是为了走向世界。

随后,梁瑞清结合我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探讨了机器翻译对翻译专业的影响,希望同学们树立专业自信。他说,ChatGPT的出现象征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包括翻译在内的许多专业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幅度提高了翻译效率,未来在应用型文本翻译和信息获取方面甚至可能取代一般的人工翻译,但暨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而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语境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依然是现阶段机器翻译难以攻克的难关。而且,翻译作为宽口径专业,不仅在翻译和相关的语言服务行业,而且在国际传播、国别区域研究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继续大有作为。翻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既要积极顺应技术潮流,又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最后,梁瑞清语重心长地鼓励同学们,面对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家不应悲观沮丧甚至逃避,而应顺势而为,主动拥抱新技术,增强原创性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并提前规划未来,走与国家战略相符的光明大道,努力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文/莫广怡

图/邓芷晴

初审/杨宗琳

复审/卞琛

终审/梁瑞清 邓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