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成功举办“强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专业教学改革”高层论坛

发布者:陈子微发布时间:2024-07-03浏览次数:77


2024年6月29日,由暨南大学翻译学院主办的“强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专业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行政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宏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姜琳教授、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党委林晓灵书记和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屈挺教授。论坛邀请到了全国翻译研究生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教授、全国翻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赵军峰教授、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及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王东风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献珑教授、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蒲若茜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课程主任刘康龙副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江燕飞主任、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丁丽董事长、暨南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梁瑞清教授等学界和行业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此外,来自全国30所高校和多家企业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于8:30正式开始。开幕式上,张宏副校长、姜琳处长和梁瑞清院长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邓永忠主持。


(张宏副校长致辞)

张宏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专家和代表致以欢迎和谢意。他在致辞中介绍了暨南大学的辉煌历史以及学校近年来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肯定了翻译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学院继续发挥侨校优势和大湾区的区域优势,为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姜琳处长在致辞中对此次论坛的选题给予了高度肯定。她指出,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近期,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广东省教育厅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旨在指导教学领域更好应对挑战,于变革中谋发展。姜琳强调,专业建设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开展,语言类人才培养要突破传统模式,契合热点,走出新路径。

 

(梁瑞清院长致辞)

梁瑞清院长代表学院对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出席此次高层论坛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院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以及学院近年来为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变革。梁瑞清表示,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将专业发展和国际传播、区域与国别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成立数字人文与翻译技术研究中心等形式,利用翻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深化翻译专业的内涵式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邓永忠书记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一: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实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黄友义教授以录制视频的方式,从目前翻译行业所面临的现状以及新趋势讲起,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对于高校翻译教育和翻译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强调,翻译必须有AI,但不仅是AI,翻译专业人士要积极利用AI技术、努力锤炼缺少能力、尽快补充语料内容、主动创办必要课程。同时,要注重翻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从正视文化差异、强化国情认知、跨越文化差异、构建话语体系等方面寻求突破。

 

 

主旨发言二:诗学翻译的功能导向



王东风教授从诗学翻译的发生机制入手,比较诗学语言与标准语言的不同,从而为文学翻译探索新的、更有效的路径。他指出,语言形式由功能决定,诗学功能是文学语言艺术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功能。诗学翻译要实现诗学功能的等值,需要超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遵循“以常规对常规、以反常对反常”的基本翻译原则,不能忽视、无视和漠视原文中反常的表达方式,不能为追求译文表达的通顺而轻易使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文中反常的表达方式。

 

 

主旨发言三:AI时代技术写作与翻译教育改革



李德凤教授从AI能否取代人工翻译?”这一问题出发,指出AI虽强大,但最终的译文仍是人机互动的成果,是AI辅助翻译的体现。结合未来教育的思考,他提出翻译专业课程改革应从目标、方法、内容三个方面着手,着力培养创造力和可转移技能、增强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此外,他还提到了中国标准化协会技术传播服务委员会和技术写作能力三级认证体系,展示了技术传播领域的专业发展和认证体系。

 

 

主旨发言四:新时代高端翻译人才(DTI)培养:理念、原则与进路


 

赵军峰教授从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过程切入,强调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管理新机制应从学科专业宏观布局和调整方式上建立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相契合、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机制。他立足翻译专业博士(DTI)和硕士(MTI)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目标岗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评估等方面,指出翻译人才培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协调、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步的“三位一体”。

 

 

主旨发言五:暨南大学MTI发展与前瞻


 

蒲若茜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暨南大学“侨校+名校”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和创新举措。她指出,暨南大学MTI人才培养始终秉承“大统战”“跨文化”“学科融合”的办学理念。学院依托学校两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平台,自设了“国际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为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她指出,MTI人才培养会继续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主动服务湾区需求,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主旨发言六: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翻译教育探索与实践


 

朱献珑教授从区域国别学的视角探讨了翻译教育的新方向,指出翻译是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区域国别学研究彰显翻译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此外,他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RCIOIC)研究重点及所取得的成效,强调复合型翻译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为翻译专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范例参考。

 

 

主旨发言七:Translating with AI: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hatGPT-Powered Platform to Enhance Translator Training


 

刘康龙副教授通过讲述TR Corpus”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背景、设计理念、设置目标和使用方法,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翻译专业为应对强人工智能巨大挑战所采取的积极举措。他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作为翻译专业教师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通过建立平行语料库、设置提示、人工润色等方式,可以在改善翻译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翻译效率,更好实现人机交互。

 

 

主旨发言八:AI时代的语言服务人才发展


 

江燕飞主任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新形势下翻译和语言服务人才发展路径。他指出,绿色低碳和数智化是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驱动智能世界正加速到来,在这一背景下,语言文化能力仍是巨大优势,翻译专业可率先实现人机融合和人机共生。他结合华为翻译业务发展现状,提出翻译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强调做强语言文化竞争力,培养高端译员或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必要性。

 

 

主旨发言九:大语言模型对翻译专业的影响


 

丁丽董事长指出,大语言模型正对翻译专业在内的千行百业带来革命性影响。结合云译科技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方向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她表示,大语言模型作为智能化助手,在辅助翻译工作与教育领域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成为辅助翻译和教学实践的强大工具。因此,翻译教学工作者如能顺应技术发展,拥抱技术、掌握技术,视其为利器为我所用,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旨发言十:强人工智能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改革思考—知识论的视角


 

梁瑞清教授在发言中从哲学知识论的视角对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他首先介绍了“强人工智能”的哲学渊源以及知识论的中心议题(如知识的本质、特征、范围和边界、确定性等),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分类研究。他指出,知识必须具备体系性和结构性,同时应该注意知识的时代性和语境化,翻译专业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基于翻译从业者所需的核心知识进行课程设置。最后,他结合强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专业和翻译行业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知识框架,认为,核心翻译知识应包括双语/多语知识、多文化知识、专题(特定领域)知识、工具性(翻译技术)知识、语言转换知识、传播学知识等。

 

 

论坛闭幕式

(屈挺主任致闭幕词)


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屈挺教授出席闭幕式并致辞。他对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召开的必要性。他表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专业如何迎接挑战、实现突破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宝贵建议,对高校翻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鼓励翻译学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挥优势,寻求更长远发展。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论坛大合照)

 

此次论坛为高校翻译教育与翻译行业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对话桥梁和合作平台,主旨发言专家们对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如何推进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和高质量翻译人才培养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述,为我校翻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赖利旗、梁岳琦

:陈子微

初审:胡文芝、李春、张杲、黄艳琼、黄欣、

姜露、林金容、罗屹、张畅

复审:田娟

终审:梁瑞清、邓永忠